產品分類
聯系我們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新聞新聞
“工業4.0”浪潮下 中國企業應該做些什么?
德國“工業4.0”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信息物理系統相結合的手段,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工業4.0,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生產方法。它通過信息物理系統構建標準化的智能工廠,采用動態配置的方式實現智能生產。
三、面對工業4.0,中國該做什么?
。1)清楚地認識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
在科技和制造水平都很高的美、德等國,想要實現工業4.0,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著龐大的工業制造業體系,但目前制造業發展仍然以簡單的擴大再生產為主要途徑,面臨著高端制造業總體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低端產能過剩等影響工業制造業轉型的問題。能否通過這場工業革命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是一項事關重大的挑戰。
新一輪工業革命不僅開啟了工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為國家與國家未來的競爭角力設定了新起點。從本質上來說,是否能在這一輪工業革命中占據先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未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實力序列和話語權,乃至決定其綜合國力。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謀劃部署,對高端制造業進行再調整再布局,打造國家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未來一個時期,在工業制造業領域,國際上圍繞市場、技術、資本和產業轉移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工業4.0等理念,我們要學習借鑒,也要采取應對策略。一方面,應該對我國當前工業制造業存在的瓶頸有更加清晰和清醒的認識,深入研究歐美各國工業制造業創新的先進理念,參考借鑒,在這場全球制造業變革中搭上便車,借勢借力,通過學會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實現對生產要素的高度靈活配置,實現大規模生產高度定制化產品,從而讓制造業緊跟時代趨勢,提前邁向智能化,適應未來的國際競爭。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到工業4.0帶來的沖擊和潛在競爭因素。“先進制造業”“工業4.0”都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其本國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因此,我們必須結合中國本土實際情況,應對挑戰,謀求自身戰略利益,而不能盲從西方標準,滿足于充當“代工廠”。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工業制造業大國,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實際上更多的是充當“世界加工廠”的角色。在發展方式上,過去,我國在工業制造業發展上主要依靠規模擴張、投資驅動、外資導向等模式,依靠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進行大批量生產,以價格優勢爭奪市場。
時至今日,長期以來形成的“唯GDP論”觀念,導致很多地方政府迷信“規模優先”的發展思路,盲目的大規模批量生產造成了嚴重產能過剩,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問題日益凸顯。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東南亞、非洲等國。種種現象都表明,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工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